生活这项检查只能孕晚期做,可以及时预防

2018-2-2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据报道,约有2/3的胎死宫内发生在临产前,而胎心监护就是用于评估胎宝宝健康状况的一种简单、无痛的产前检查,医生能通过胎心监测了解到胎宝宝的心跳以及休息、活动时的胎心率,尽早地发现胎宝宝缺氧的异常状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

那么,如此重要的检查是如何做的呢?什么时候做最佳呢?下面,小编就一一道来。

胎心监护

胎心监护是一个连续的描记图,图上主要是两条线,上面一条线是胎心率,下面一条曲线表示宫腔内压力。胎心监测的结果,有助于医生判断胎儿宫内有无缺氧、有无先天性心脏病等情况。

胎心监护前孕妈妈应排空膀胱,进行胎心监护时采取左侧卧位,医生会在胎背或胎心最响处安放并固定胎心探头,在宫底处放置宫缩探头,孕妈妈手持记录胎动的手动按钮,在自觉有胎动时按动按钮。

做胎心监护的最佳时间

由于胎龄过小时,胎宝宝的神经调节系统不成熟,所以,胎心监护一般是从32周开始做起,监测的频率需医生根据实际状况而定。

胎心监护可以在家里做吗?

有大部分的孕妈妈认为胎心监护就是听胎心率,认为胎心率数值在~次/min之间就属于正常,不足或超出此范围就可能有异常。其实,这种观点并非正确。

1、胎心监护不仅仅是看胎心率,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胎心率曲线的变化进行动态综合分析,才能判断胎儿宫内是否存在异常。

2、由于胎心监护图比较复杂,所以胎心监护需要有专业人员操作解读胎心监护的结果。而自己在家专业知识可能会有限,从而影响胎儿宫内健康状况的评估,延误病情。

3、市面上的胎心监护仪质量各有差异,有些劣质产品容易误导检查结果。

胎心监护图,孕妈妈只需要记住几个关键数字

胎心监护图上一般有两条曲线,上面一条曲线记录的是胎心率的变化,正常情况下波动在每分钟~次之间。注意,此线不是一条直线,一般表现为带有锯齿状的波形曲线,当出现胎动时心率会上升形成一个向上突起的曲线,胎动结束后会慢慢下降。

下面一条曲线记录的则是宫缩情况,在子宫收缩时曲线会增高。宫缩时,胎心会随着宫缩有加速或减速,其中变异减速、晚期减速要提请孕妈妈及医生注意。

如果在进行胎心监护的20分钟时间内,胎宝宝的心率有一个比较稳定的胎心率基线,在~次/分钟之间,并且胎宝宝在20分钟内至少出现3次以上的胎动,并在胎动时胎心在正常值的基础上增加大于15次/分钟、每次持续时间在15秒以上,此时的胎心监护结果就属于正常,说明胎宝宝的身体状况目前处于基本良好的状态。如果没有胎动和宫缩,胎心大于次/分钟或小于次/分钟、持续10分钟,提示胎宝宝异常。

胎心异常≠胎儿宫内缺氧

胎心异常多数情况下提示胎宝宝宫内缺氧,然而,并非所有的胎心异常都是由于宫内缺氧引起。

胎心监护“无反应型”最常见原因就是宝宝在歇着,或者正在打盹儿,或者呼呼睡大觉。这时可以使用刺激或唤醒胎儿的方法,例如用手轻轻推动胎头,或者让孕妇出去溜达一圈,要是饿了,吃点东西再重复检查。

孕妇本身的情况也影响胎心的变化,如孕妇发烧,胎心常常会超过次/分,孕妇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她本身的心率很快,胎儿的心率也常常超过次/分,如果孕妇服用某些药物,如早产保胎时服用的舒喘宁,或用阿托平,都可引起母儿心率加快。胎心率慢可能由于胎儿缺氧引起,但有时孕妇服用某些药物,如心得安,药物通过胎盘作用于胎儿,引起胎儿心率减慢。在有胎心率持续慢时,要注意检查了解胎儿有无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此外,妊娠超过40周后,由于胎儿的神经系统的发育问题,胎心有时也可低于次/分,因此在有胎心异常时,需仔细地分析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及处理,如确实有胎儿缺氧存在,应及早分娩。

做胎心监护的注意事项

1.做胎心监护前,可以先吃点东西,这样可以刺激宝宝动得更多。

2.做监护的过程中宝宝没有动,那么有可能是宝宝睡着了,可以喝点水或者果汁,让宝宝动起来,还可以轻轻揉一揉肚皮,碰碰宝宝,让他醒过来。

3.要选择一天中胎动最频繁的时间段进行胎心监护,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就是怕有的时间宝宝睡觉,所以做的不稳定,胎动平时宝妈都是有感觉的,可以算好时间!做之前最好清空膀胱,因为可能要在胎心监护仪旁待上40分钟。

4.胎心监护时,最好左侧位躺着,还可以在背后垫个靠垫,这样就不担心宝宝不配合啦!

5.还有宝妈每天要保持良好睡眠,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轻松的心情,避免大喜大悲、情绪波动。

6.食要合理、清淡,少喝浓茶咖啡、少吃辣椒咖喱等刺激食物。这个一定要注意稍有不慎可能会导致流产!

赞赏

长按







































擅长白癜风疾病的诊疗
擅长白癜风疾病的诊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cxfw.net/wtrlyf/69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