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摊每天赚4万放卫星的媒体,嘲讽了多少穷
2023-4-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世界真奇妙。
一夜之间,一个原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游走于城市边缘的“摆地摊”,成为了被寄予厚望的“经济亮点”。
程序员准备去卖假发、搞运营的开始批发铁锅。
连锁反应就像喝凉水后立马拉肚子那么快。
从6月1日开始,小商品城、银都股份、茂业商业等地摊经济概念股连续两日涨停。
阿里推出的亿赊购“地摊经济扶持计划”仅3天,就有至少5万用户通过平台提出赊购意愿,咨询地摊进货专区。
据说,最近一段时间平均每天都有十几万人新开通支付宝收钱码。
五菱汽车更是在宣布推出“摆摊神车”后,3日股价一度涨幅超过%。
不得不说,练摊的时候,拥有这样的神车,瞬间可以让你的摊位变大,成为焦点。
不好意思,放错图了,应该是这张。
吵吵闹闹中,媒体更是卖力吆喝。
“摆摊买瓷器,不仅赚回以前做餐饮赔掉的钱,还买了奔驰车。”
“今天摆地摊,明天买奥迪!”
“男子卖西红柿在上海买了三套房,年毛利达一个亿。”
“深圳男子月入五万。”
再看下面这张图,每天营业额在4万块钱!
那么粗略一算,这个摊主一年可以万的营业额,超越了不少新三板。
难怪现在A股上市公司老总,很多都是从摆摊起家的(马云摆摊养活翻译社,柳传志蹬三轮卖旱冰鞋、海底捞张勇摆摊卖麻辣烫)。
可是这种摆地摊造富的神话又有几个?
每天收入三四万的,在地摊界到底占多大的比例?
有多大的代表性呢?
出于谨慎,事儿哥在周边的夜市摊了解了一下:
练摊,并不容易。
就拿小吃来说,每天看起来好像只摆那么一小会,但准备工作要从早晨五六点开始。
进新鲜货,处理,制作,每天至少要熬到晚上十二点以后。
而且生意嘛,不是你摆了就有生意,还要看天气,看人流,看位置。
哪一个都少不了,说实话,摆摊没有谁想象的那么容易。
就更别说两个月就能买奥迪了。
因为归根结底,地摊的本质还是属于“穷人生意”。
能赚到钱都是脑子好用,或者有手艺的人,那些工作都找不到的懒人,摆地摊大概率还是赚不到钱的。
所以,别看现在“摆摊经济”被炒的很火,并不是只要支个摊子就能发财。
毕竟,不劳而获的事情从来就没有,摆摊也不例外。
冷静之后,我们再看新闻。
6月2日,有网友称,大连一夜市开放后,附近出现交通堵塞、卫生“一片狼藉”等情况。
据说,该夜市被停业整改。
也有粉丝在后台给事儿哥留言说了自己的亲身遭遇。
凌晨一两点还在拉桌子、摆凳子、喝酒、划拳、摇色子等等,毫无节制和约束,吵得居民根本无法入睡。
你以为只有这样?底商的老板们看着门前的摊贩也是蛋疼。
我楼下卖包子的王大爷才把店关了。一堆湖南米粉和馄饨包子扎在店铺门口,人家出餐快,又便宜,一群赶时间的上班族谁还进店吃?
王大爷现在是挣不着钱还得交租金,你说蛋疼不?
摆地摊是谋生手段,混口饭吃。
往前几年看看,小巷弄里摆摊的都是穷苦人。如果你见过大金链子也摆地摊,那他十有八九在搞直播。
摆地摊一天挣百八十块是可能的,说一个月挣上百万,那是脑袋被驴踢坏了。
醒醒吧。
为什么这么多人摆地摊?根源在于经济受挫。
一个明显的衡量指标是商铺空置率。据赢商大数据实地统计,疫情期间,全国典型购物中心平均空置率(空铺面积/总铺位面积)为21.10%,超过了20%的警戒线。
数据显示,年平均空置率同比年下半年上升5.4个百分点。
归根结底,保就业还是要保住民企。
要知道,个体私营企业占我国市场主体总数的94.9%(截至年数据),提供了我国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和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民企才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
允许摆摊,只是一时的政策,而且只能算是就业辅助、临时过渡。
摆地摊绝对不是所谓的“风口”,至少现在不是。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地摊经济”是一种“社会润滑剂”。
短时间内,摊贩经济可以吸纳庞大的就业人口,为市民提供灵活且多样化的服务,承担着某种“社会润滑剂”的功能。
但长期来看,这种“地摊经济”的瓶颈也显而易见。
这个政策是给无业的人一次养活自己的机会,而不是给目前还在上班的人发财的机会。别真以为一天4万营业额,那跟你没有任何关系,国家也不希望你去凑这个热闹。
任何一个行业都是竞争越是激烈,收益就会越少,本来邻居家失业了,去摆个摊赚钱吃饭钱,结果你还沙雕一样也辞职去摆个摊和他抢生意。
结果大家都吃不饱。
摆地摊的人,不求写出多么华丽的PPT,也不打算去骗投资人的钱,或者去割谁的韭菜。他们只是希望想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守护自己的一片天空。
摆摊所得,赡养老人,抚育孩子,还有结余,改善改善自己的生活。仅此而已。
这不崇高,也不伟大,但是自食其力、真实可敬。
真正摆地摊的人,不需要美化,不需要拔高,甚至不需要过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