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悲伤中勉力前进,是因为毕竟还有春天
2023/2/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本次新冠疫情对中国旅游行业的冲击是改革开放40余年来最为剧烈的一次重大事件,全行业目前已历时一个月的“暂停”,而且尚未结束,最重要的春节黄金周几乎颗粒无收。冲击已然造成,遗憾毫无意义,现在是时候向前看,思考疫后行业该怎么办了。
疫后旅游市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
短期(疫后半年内)的市场格局
疫后,人们从长期的极度压抑中解放出来,渴望离家出走。但同时又心有余悸,担心传染卷土重来。两者都是随时间推移而强度降低。
所以,疫后率先启动的市场是:城市近郊自然旅游,城市近郊乡村旅游。是人们在心有余悸中解放身心的必然选择。
由于同样的心理,疫情刚结束时,人们会尽可能不选择密闭空间的游览,尽可能不选择必须通过公共交通工具才能到达的地方,尽可能不选择极度热门且人员不易分散的景区。
疫情何时结束?根据目前的数字,一个大胆的预测是湖北以外的地区为3月中旬。这意味着今年的清明假期将是一个城市近郊自然旅游和乡村旅游爆棚的假期。
这是疫后第一阶段的特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恐惧心理逐渐却除,场馆旅游、大密集人流景区旅游、依赖公共交通的远程目的地旅游逐渐迎来市场恢复。这是疫后第二阶段市场特征。
如果疫情3月中旬结束,那么五一长假将迎来一次市场基本恢复的高峰,而暑期市场将基本恢复到以往年份的正常状况。
这种渐次恢复的市场格局,对不同的区域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大客源地的近郊市场率先恢复,依赖远程客源的目的地最晚恢复;
富集自然型景区和乡村产品的区域率先恢复,而富集文化旅游的城市稍迟恢复。
2
长期产品需求发生了什么深刻的变化
这场大疫,发生在中国旅游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期。此前所提出的许多行业问题,特别是产品问题,将被一次巨大的冲击大幅加速其改变。所以,从好的方面看,这是一个市场变化的巨大拐点。这些产品需求的变化我们统称为“后新冠产品”。
第一,大的疾病和死亡唤醒了全民的生命意识,实现了一次集中式的全民教育。从此,人们走出家门,内心或多或少会增加一份对生命的尊重和渴求。除亲近自然的旅游产品外,人们将更渴求以体育旅游为代表的健康旅游产品、自然教育产品,以及各类疗养旅游产品、养生旅游产品、医疗旅游产品;更渴求对闲适的拥有和体验;甚至对宗教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将提升一个层次。
第二,生命意识的觉醒会推动更多的文化思索,推动文化渴求。对某个个体而言未必有变化,就14亿人的整体来看,哪怕很小一个比例的跳跃式变化也是惊人的数字。此前,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旅游产品、艺术旅游产品,以多少年的时间才开始变得不那么小众了,而疫后,他们将迎来大众前的春天。
第三,此次疫情中,日本等国家对中国的无私援助对全民留下深刻印象,这将打破此前的一些社会文化偏见,形成更多的文化认同。疫后,不仅赴日欧的出境游产品将更受青睐,与日本、欧洲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转化型体验产品也将是市场的新热点。
第四,疫情期间,线上游戏和线上影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是全民沉浸式的集体体验。好的线上IP向线下体验的转化,将是疫后的一个产品需求。
第五,对度假产品的补偿性需求将在五一长假,特别是在暑期有集中式爆发。而且,从这次补偿性度假冲击之后,中国的度假市场和产品将上一个台阶。
总之,那些原来由供给侧一点点引导市场转变的企图,那种业界长期倡导却举步维艰的由低端旅游逐渐向高品质旅游转向的嬗变,却会由一次巨大的冲击在市场端率先产生跳跃式的变化,从而对供给迅速形成压力。
3
哪些附加需求被提出来了
疫后的旅游中,人们自然而然会对卫生安全提出新的要求。这提出了“旅游公共卫生”的新命题,形成行业管理和从业者的新压力。
人们在疫中形成的对拥挤的恐惧,在疫后的旅游中将留下印记,转换为一种需求。这对智慧旅游的客户端深化提出了要求,也对景区的管理提出了要求。
疫后,旅游行业应该怎么办
疫后,两个压力并存:行业经济恢复与市场变化的适应。这对所有参与行业的主体都提出了新的命题。各类主体应该做什么呢?
1
国家旅游主管部门
协调中央其他部门推出旅游行业财税扶助政策,协调中央其他部门推出金融扶助政策。这是行业经济恢复的正常手段。
推出“文旅融合国家重大项目库”,既大力推动行业投资拉动,又借势推动高质量发展。
出台《旅游公共卫生管理办法》,从旅游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卫生日常管理、旅游公共卫生紧急事态措施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避免或减轻类似灾害再次出现时因无法应对而出现全行业暂停。
推出旅游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年度要求和项目。
2
地方政府
全面救助与重点救助相结合。通过一定时期内免税、免收社保等措施,对涉旅中小微企业实施全面救助;对形成该地方旅游吸引力的核心景区,实施重点救助。
主要客源地区域,实施两阶段营销:第一阶段,在4个月内,以自驾半径3小时以内的区域为营销方向,以自然和乡村旅游为宣传重点;第二阶段,4个月后,恢复到常态营销方式,但需突出健康等关键内容。
主要依赖远程交通客源的目的地区域,实施另一种两阶段营销,主要是营销内容不同:第一阶段,在4个月内,以“公益疗养”为主要的营销内容,全区域的全行业为抗疫英雄及其家庭提供疗养服务,不限于所有的医护人员,景区免费,住宿餐饮半价。也就是利用这类目的地市场短期难有起色的时间段,用闲置资源做事件营销。第二阶段,4个月后,转入健康旅游的宣传阶段。
项目推动。由于中美 和大疫的两大冲击叠加,今年的经济增长将难以依靠出口和消费增长,将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地方政府应积极响应,简化程序,快速推动新项目开工建设和签约。特别是那些符合供给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方向的项目。
重点扶持“后新冠产品”。由于市场的短期和长期变化已是必然,积极迎接变化,将使得区域旅游产业更具竞争力。
3
旅游企业
包括景区、酒店、民宿、旅行社、旅游交通、各类旅游投资企业等等。旅游企业是承担行业经济暂停的主体,是疫后经济恢复的实施主体,是疫后行业发展的主体。全行业的焦虑是事实,各种裁员、降薪的消极应对手段被迫普遍实施,景区、酒店关门,导游转行卖货,“活下去”已经成为标志性的口号。
然而,企业家就是承担风险的人,企业就是在不确定性中谋发展的事物,总需要用积极的手段解决问题。如果能活到疫后,旅游企业应该做什么?
最不需要讲的是利用好各种扶助政策,从而在保住组织能力的情况下良性节流,稳固资金面。这是每个企业都会去做的事情。也不需要教育旅游企业赶紧赚钱。真正需要提示的是——快速、主动的迎接市场变化,否则,就需要面临“疫后倒下”的悲剧。
按“后新冠产品”的特点,尽速重新包装产品,突出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这既涉及到短期和长期的建设提升工作,也涉及到营销/销售工作。这对于景区、酒店/民宿、旅行社企业在短期、长期都有重要意义,对于旅游投资者具有长期意义。
多种手段完善卫生安全措施,向消费者推出明确的信号,实现新意义上的“安心旅游”。这些手段包括:系统消毒措施,应急治疗保障,降低聚集密度措施,线上可视化指引等等。
行业的投资者要清楚一点:每一次大的经济冲击之后都是投资的重要时候。配合地方政府,结合国家支持性政策,迅速投入到文旅新增项目的扩容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注意项目的方向依然需要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大方向中,注意符合土地政策与生态环境要求,即使某些地方政府在大干快上中会出现放松合法依规的倾向,投资者却不能给自己造成长期后遗症。
思考有限度多角化的经营方式。旅游行业是一个必须实现客户空间移动而不是商品完成空间移动的行业,我们承认极度专业化的好处,但也必须看到这个行业中的企业由此的脆弱:可以被任何对人流空间移动的限制而打垮。但是,旅游行业的企业有两个重要的优势:对目的地优秀物产及其供应的信息优势,客户接触的渠道优势。盲目的多角化会拖垮企业,但食住行游购娱本就是旅游六要素,基于同一信息搜寻成本,所以,旅行社、景区、酒店或民宿联盟,开展原有主业之外的对在地风物的线下线上经营,有限度的多角化,既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手段,也是风险分散化的手段。
一次大疫,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悲剧,无可疏解。但活着的人,只能更积极。我们在悲伤中勉力前进,是因为毕竟还有春天!
编辑整理
大地风景文旅集团
声明: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