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重庆美味记忆寻找记忆中的珍馐美馔

2021-9-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来自:半山隐士

王小迟网名半山隐士重庆文保志愿者老重庆发烧友自由撰稿人

好吃狗儿背尿狗儿,一背背到磁器口。

一来自重庆童谣

当前如今眼目下,重庆是一个网红城市了,红得不要不要的。在向外地朋友介绍重庆时,总有以下几个词语:立体夜景、轻轨穿楼、重庆美女、重庆火锅、重庆小面……美景和美女我们暂且不谈,只说美食。如果只用火锅和小面来代表重庆的美食,即片面又肤浅!其实重庆的美食绝对不止火锅和小面,那应该是美食多多,五味争艳。曾经的重庆是好吃狗的天堂,饕餮们的狂欢之地!

重庆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远可追溯湖广填四川,近有抗日战爭时期的逃难潮。一九四九年重庆解放,又有大批南下干部、军人及家属入渝;再以后,为了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支援三线建设,全国有很多工厂内迁,在重庆扎根落户。随着大量外来移民的到来,也带来了不同地域的美食文化。

在重庆市中区解放碑附近,也就是贯穿解放碑大十字金街,上世纪四十年代,有六家餐馆特别有意思,恰好可以用数字连接,也是整个重庆餐饮业的精华所在,分别是:颐之时(一),丘二馆(二),上海三六九(三),四象村(四),五芳斋(五),陆稿荐(六)。时过境迁,至今搬迁的搬迁,灭失的灭失。现在还存在的颐之时、丘二馆和陆稿荐,也易地另起炉灶。

我这个龙门阵从朝天门开始摆:当你乘船从长江逆水而上,就来到腾云驾雾的朝天门,船靠码头人上岸。离开码头,沿着信义街往上走,从这里开始,我告诉你曾经的重庆著名餐厅和饭店。

首先是重庆饭店。重庆饭店的历史有点悠久了,抗战前是著名的川盐银行。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由国民政府经济部征用,现在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很长一段时间,能去重庆饭店吃个饭,请客作东,已经是不得了的事情了!当然啰,最高档的饭店必须配一流的菜品,请的厨师都是有手艺有绝活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庆饭店的粽子和月饼也最有名,端午节和中秋节,那谁谁谁有重庆饭店的粽子和月饼,是很有面子的礼品了。

重庆饭店的街对面有著名的川菜馆小滨楼。餐厅的川菜属中档,可堂食,更宜举办婚宴,寿宴,生日宴。小滨楼的川菜真心不错,在那里宴请,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虽然不是太老的老字号,但在陪都时期就存在了,只是当初并没有起一个真正的店名,后来逐渐成熟,才有了招牌。在年,小滨楼在小什字口子上开张营业,当时是一幢二层小楼,不过经营了十几年后,因为体制的原因,歇业了。如今又开门做生意,并在很大程度上为了重庆几十种小吃“生命”的延续,今天的新店开在较场口日月光广场。

小什字口子上有个九园包子;九园包子起源于上个世纪30年代,老板叫苏泽九,苏老板原来是孙中山革命军喻毕威的参谋长,退伍后,得到一位开书画店的老板公孙长治的资助开办餐馆。公孙长治以苏泽九名字的第三字“九”为题材,取名“九园”,有期盼“长久”之意。以后九园落户小什字。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九园包子是那个时候的重庆“城里人”最“资格”的食肆,皮薄,馅多,汁鲜,九园包子白如棉。如今,九园包子店全城开花,分店,加盟店在周边商圈众多。

再过去来到罗汉寺,这里素斋很不错。罗汉寺历史悠久,清乾隆因前殿坍圮,改建龙神祠,后又称罗汉寺、古佛岩。

年,隆法和尚重修庙宇,并仿新都宝光寺建罗汉堂,泥塑五百阿罗汉,方定名罗汉寺。年罗汉寺遭日机炸毁,后修复,年,破四旧,罗汉寺里塑像全被捣毁,年政府拨专款重塑。每月初一、十五善男信女烧香拜佛众多,斋饭味道不错。我有好同学曾经在罗汉寺斋饭处做白案师傅,每年的腊月初八,施舍腊八粥从凌晨到中午,盛况空前。

罗汉寺边上有个消防队,再过去一点点有家顺庆羊肉馆,这家羊肉馆历史也很久了。上世纪20年代初,有一位姓张的南充人,在水巷子开了一家羊肉米粉小店。羊肉米粉口感好、味道鲜,深受百姓的喜爱。找了钱以后张老板扩大经营,增加了羊杂汤、红烧羊肉等菜品。把生意做大了后,心想总得有个店名吧。思来想去,决定叫顺庆羊肉馆,原来当南充在宋时称为顺庆府,自己又是南充人,就顺庆吧!

粉蒸羊肉是顺庆羊肉馆的特色菜,红烧羊肉是顺庆羊肉馆的传统菜品。另外炖的、炸的、烧的、炒的、凉拌的应有尽有,菜品口味:麻辣的、家常的、咸鲜的、清醇的五味俱全,让人望食兴叹。顺庆羊肉馆经营的顺庆羊肉汤、顺庆羊肉粉、顺庆羊肉串分别被评为重庆名小吃、重庆风味小吃。

一年四季,顾客盈门,冬至那天,想吃顺庆羊肉馆羊肉美食,得数天之前提前预定!

蓉村,老重庆人可还记得,后来卖过狗不理包子。这家餐厅本来是重庆很有名的,民国时期叫燮园饭店,老板陈燮三是做口袋豆腐的高手,这个饭店靠在顺庆羊肉馆隔壁,专营大蒜鲇鱼、口袋豆腐、鱼香肉丝等川菜。

会仙桥上会仙楼,皇后餐厅就坐落在此。现今60岁以上人还记得,当时皇后餐厅前面为面食厅,中间是中餐厅,后面是舞厅。那时,没有音响什么的,舞厅统统是乐队演奏(是不是让你想起了电影桥段),算是当时重庆集餐饮娱乐一体的高级会所,旧时舞厅还有舞女,解放后舞女没有了,穿布拉吉、列宁装的干部、学生倒是不少。抗战时期,那句有名的句子: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就是指这里。

上世纪七十年代,会仙楼地区拆迁,皇后餐厅也就消失了,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父母带我去皇后餐厅吃过饭,具体吃什么,不记得了,但还记得皇后餐厅的招牌菜坛子肉,还记得那高大的餐厅,还记得用南瓜红苕做出的工艺菜。出来往朝天门方向走有一个火车票市内售票处,还有一家南货店叫聚美珍。

做牛肉最出名首推“老四川”,也算是重庆餐饮老大级别。老四川由一家街边专营牛肉食品的小摊与粤香村餐厅合并的,两家都是烹饪牛肉好手。清炖牛肉汤、枸杞牛尾汤、沙参牛鞭汤。这三汤是老四川打门锤;另外还有三肉:灯影牛肉、精毛牛肉、五香牛肉,都是选料绝,做工绝,功效绝,色香绝,称为老四川四绝;这三汤三肉,除了沙参牛鞭汤笔者没喝过,其他二汤和三肉,笔者有幸品尝过,两个字安逸!

往解放碑方向走,在五四路口子上,有一家西餐厅,餐厅名字但凡是老重庆人都知道,这就是有名的心心咖啡厅。这个咖啡厅在民国时期,轶事非常多。那时心心咖啡厅请的大师傅都是香港,上海的。每天,各色交际花,政客,中统,军统,袍哥大爷云集,餐厅内已有时髦的火车座位了。传说中的孔二小姐打重庆市警察局局长徐中齐耳光的轶事,就发生在这里。

年后仍然在营业,餐厅主营西餐,在当时重庆即上档次,又大众平民化。心心咖啡厅的招牌是霓虹灯制成两颗心型,白天不开,晚上才开,两颗心一闪一闪地—好看,印象太深了。心心咖啡厅供应有牛排、沙拉、猪排、咖喱鸡饭、牛肉丝饭、咖啡、可可、西点等,冰激淋是用高脚玻璃杯盛,一个金属小勺子,一点一点吃,从坐在火车座位上,墙壁上的电风扇慢慢地来回摇着头,这都我父母亲带我来吃的,到了心心咖啡厅,必须吃一个冰淇淋,有时还吃个猪排也。

中华路上的吴抄手,最好吃的是鸡汁锅贴和金钩抄手,鸡汁锅贴堪称一绝,每天下午二点才开锅,上午人家不卖!鸡汁锅贴最好是蘸着醋和姜汁来吃,那才是绝配。另外,金钩抄手那硬是有金钩哈,如同广州虾仁蒸饺一样,只只有虾仁。色泽乳白,形如菱角,皮薄馅嫩,鲜美爽口,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喜欢吃辣的可以点上碗红油调料,又叫过桥抄手。吴抄手在重庆最繁华的中华路上笑傲重庆餐饮界几十年,真还是有点本事才行!

隔壁能仁寺,始建于明代,原名“三教堂”。门牌是中华路上92号,三百多年来从未移动半步,中华路当年叫杨柳街,能仁寺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取的名,古时还称为海云寺呢。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为该寺题写有“大雄宝殿”额。抗战时期,寺庙里面的道姑捐钱捐物,做咸菜,做布鞋支援川军出川抗日。

能仁寺里素斋不错,有烧白、红烧肉、夹沙肉,白斩鸡、麻辣鸡块,尤其是豆花做得好,又嫩又绵扎,筷子都能夹起来,不得散。豆花的调和,听说有十多种配料制成,在重庆城内算是一绝。

民国路上丘二馆,相传几个国军丘八抗战负伤回到后方,为生计,开了这家以鸡为主材的餐厅。也有传说是给慈禧太后当过御厨做过菜的巴县人李劳三,离开皇宫回家后偶遇韩德称,把曾经给皇家炖鸡汤的秘方告诉韩德称。韩德称是一军人,一介武夫,离开部队后在重庆开了一家餐馆,取名“丘三馆”,四川人称当兵的叫丘八,丘八退五(伍)剩下三,所以叫丘三馆。

年后,韩德称告老还乡到了湖北宜都,餐馆交徒弟经营,树倒猢狲散,几徒弟发生一些争执,以至分道扬镳,分出一个店来叫丘二馆,两个店都数易其址,又分分和和,年才两店合并,因为都是韩老先生的徒弟,重庆人称为丘二,所以就取名丘二馆。

丘二馆的炖鸡汤传统技术,没有因为分分合合而失传,却也是师傅传徒弟代代相传,从未中断。“杀鸡不呛血,褪毛不伤皮;冷浸去腥味,血泡打干净;秘方配料,原汁原味;大火烧开,小火慢煨;现炖现吃,隔夜不卖”。一直为几代丘二馆掌柜诚实恪守。清炖鸡汤、白砍鸡、凉拌鸡丝,鸡汤面,是重庆好吃狗,尤其是孕产妇和老年人最喜欢的营养美食。

味苑,位于邹容路上,即是营业餐厅,又是培训基地。味苑是店名,有美味集中、名师荟萃之意,这里的菜肴价高味好,创意无限,什么干烧岩鲤、清蒸江团、葱烧裙边、叉烧稣方、家常海参……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和朋友在这里吃过一次饭,霸王别姬,好听吧,其实就是团鱼红烧鸡,这一晃就三十多年了。

另外在保安路上有王鸭子,王鸭子的创始人王忠吉,白市驿人,读过旧学,年生人,十多岁跟人学做卤菜,也是一个苦出身,王鸭子分挂炉烧鸭和熏鸭,在早一直是挑担沿街叫卖,以后在中华路老万心酒馆旁摆摊。老万心老板姓陈,下江人,我外婆生前经常提到,说他家主要是经营各类酒。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个老宁波人,背个食盒,在解放碑一带卖卤菜,是我外婆的老乡叫吴四公,用带浓郁的宁波话吆喝:豆腐干、鸭脚板、绿豆丸子……扯远了,扯远了。

年,重庆有“四大名鸭”:王鸭子、李鸭子、刘鸭子、熊鸭子。相比之下,王鸭子要出名点,李鸭子是白卤鸭,类似盐水鸭,江北熊鸭子和刘鸭子是烟熏撑板鸭,说到这里,你可能要问,白市驿的板鸭怎么讲,告诉你,白市驿的板鸭不是卤菜,如同香肠、腊肉要加工后才可以吃。

现在说汤圆了,能在保安路(现八一路,又叫好吃街)立足至今的就是山城汤圆了,前身是杭州小汤圆,位于原来邹容路小学旁边。山城小汤圆是因抗战而移民到重庆的杭州人余国华所创,他用猪边油、黑芝麻、内江白糖做心子,不同于四川汤圆的心子要加核桃仁、花生仁,冬瓜条、桔饼以及红丝、绿丝。实际上就是传统宁波汤圆,皮薄馅多、腴美糯滑。山城小汤圆,想吃的话,现在就去好吃街。

德园是在较场口附近,伦教糕,麻圆,黑芝麻糊,银耳汤,还有猪筒子骨熬豆芽汤都是他家持色食品。炎炎夏日,喝什么饮料最解渴呢?那当然是德元酸梅汤呀!德元酸梅汤是重庆老字号小吃,具有悠久的历史。用酸梅子制作出来的酸梅汤味道特别鲜美,加上一点冰块,那味道简直霸道惨了!绝对不是用梅子粉或者是叫酸梅粉冲出来的,还记得这口味的人不多了。

小洞天餐厅位于较场口转盘(现在是一家银行了),水煮牛肉、荷包鱼肚、烧鵝、清蒸肥头、奶汤鲍鱼、毛血旺……都是他们的当家菜,有一道菜,用竹荪、鸽蛋做成的冷菜,取名“推纱望月”。这个餐厅我吃得最多的是水煮牛肉和毛血旺。

以粤菜为主,兼营川菜,这就是著名的冠生园。广东人冼冠生,创业在上海,抗战时期,爱国民族工业都纷纷迁到重庆,冠生园全体搬迁,同时冼冠生积极参与爱国运动,捐钱捐物,实业救国,食品救国,慰劳抗日将士。

抗战胜利后,冠生园总部又搬回上海,重庆留下分厂。年新中国成立,重庆的冠生园糖果厂与华山玉糖果厂,兰香园糖果厂三足鼎立,支撑着重庆,幅射四川,影响整个西南的甜蜜事业。改革开放后,后两个厂不存在了,倒闭?关闭?破产?下岗?唯冠生园仍顽强存在,都快是真正百年老店了。

因为我是好吃狗,所以深深记得冠生园。小时候,我拉着外婆的衣角,她老人家还穿自己缝制的大襟布衫,去解放碑冠生园买鸡心蛋糕。因为我长得乖,又听话,不调皮,所以有得吃,没得法。冠生园不光卖糖果糕点,还有各种蜜饯,干果,卤货,糟货。二楼有餐厅,广东菜最地道,叉烧,烧鹅,熏鱼……泡酒又以蛇、五鞭、各种果子为主,有五加皮是致中和的,好喝。每次路过冠生园或看见五加皮酒,就想起巳故老友姚青,我俩经常在冠生园喝五加皮酒,斯人己逝。一个耿直,豪爽,随性之人。

现在的新华广场,就是重百商店隔壁,旧时有一餐厅叫老宝和,是弟兄三个开的,正宗江浙菜,民国时期很有名的。年后,公私合营,老板变职工,另两兄弟回上海了,后改名叫解放碑餐厅。白砍鸡,醉鸡,醉虾非常好吃,每每隔玻璃看师傅做凉菜,闻香,口水流都出来了!这个餐厅,我外婆带我去吃过好多次,同去还有一个远房亲戚,戴婆婆,两位老人带着小孙子,叫上一份白砍鸡,卤豆腐干,二两五加皮酒。我呢,一个鸭脚板,啃半天。斜对面就是国泰电影院(又名和平电影院,东方红电影院)。

陆稿荐是有故事的,陆稿荐本是苏州百年老字号,抗战时期,苏州人孙云飞在重开办了一家专卖苏氏风味卤菜的冷酒小店,以“陆稿荐”为招牌。沒走进陆稿荐餐厅,一股令人垂涎的卤菜的香味飘然而至,陆,是老板姓,而稿荐呢,就是稻草或麦秸编成的垫子,旧时用来做床垫、座垫的。相传,有一年四月十四日"轧神仙"前夕,有个衣衫褴褛、背一条破草荐的乞丐走进餐厅求宿。陆老板见其可怜,便留他住了一宿。晚上,那乞丐把草荐铺在地上,呼呼大睡。次日凌晨乞丐不辞而别。等到伙计烧肉时发现灶前有条破草荐,于是随手撕碎扔进灶堂,不料一阵异香散发开来,陆老板暗忖,昨日那乞丐莫非是仙人化身?连忙将未曾烧掉的破草荐留下来,每天抽出一根放在灶内,烧出来的肉异香扑鼻。从此陆老板将店铺的牌号改名为"陆稿荐"。主营:肴肉、五香肘花,南味香肠、酱牛肉、五香板肚,四鲜烤麸,五香熏鱼,兰花香干……陆稿荐的美食成为我们这代人抹不去的记忆,当然,重庆陆稿荐是一位苏州人来渝创办。我一位同学最记得是油炸麻雀,至今还念念不忘。

临江门大众游艺院附近的西餐沙利文,大概位子在这辆电车车尾巴那个位置。上世纪八十年代,沙利文在原来的四象村开店,因为价廉物美,沙利文的炸猪排(牛排、鱼排、鸡排)、香油排骨、番茄牛肉汤、德国肉饼、稣皮面包,好吃得很,我同事莎姐的老公是越剧团的演员,俩口子还有老外公完全把沙利文当成了伙食团,最近莎姐碰到我还提起沙利文如何如何,老外公怎么喜欢!

豆花在重庆那是绝对大众化,平民化,不分男女老少都喜欢。年后,在重庆有四家出了名的豆花店,专门卖豆花;分别是:高豆花、永远长豆花、百家馆豆花、临江豆花。高豆花名列四大名店之首,是一家具有多年历史的老字号餐馆。清代末年在重庆城天花街小巷一宅院内,开有专卖冷酒、豆花的小店,店主姓高,人们称之为“高豆花”。在高和清、高白亮、高先佐祖孙三代人苦心经营下,豆花馆生意越做越大,开起了红锅、炒菜、蒸菜、卤菜并为一家大众化的餐馆。

山城羊肉馆在民生路下口,是本地一家老字号的餐馆。羊肉汤锅,很有地方特色,没有异味。主要是羊肉笼笼、羊肉汤、红烧羊肉、红烧羊蹄……山城羊肉馆和顺庆羊肉馆是重庆羊肉馆双绝。

颐之時餐厅是名师辈出,精英荟萃的餐厅,是重庆最重量级的餐厅。名师出名菜,颐之时以传统川菜、精品川菜闻名中外。这里汇集了上千个川菜品种;从创始人罗先生开始,几代大厨继承创新,精英会萃,创制了干烧岩鲤、双味鲍参、高汤鱼翅。据说有道名菜叫开水白菜,这可是颐之时的镇店之宝,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吃到的;那怕你有钱也不行,得耐心等待,提前预约!

颐之时的菜品小贵,我只在隔壁小吃部和前厅冷饮部吃过,正餐沒去品尝,所以不敢多言。

在八一路口,现在是正对八一广场后面,曾经有一家叫保安堂的,专做药膳。他家的山药烩饭、人参抄手、茯苓包子很好吃,也是很有创意,那抄手真有人参味啊!

至于火锅,上世纪七十年代,重庆最霸道,名气最大的火锅有三家:这就是位于保安路号(现八一路)的一四一火锅店;位于中华路(原市交通局隔壁)的夜光杯;位于中一路口子(现通远门城墙公园末端)上的山城火锅店;全部都是煤炭炉子,高凳子矮桌子,九宫格,长篙(重庆人读“毫”)杆(也就是长筷子的意思);高板凳坐两人,一张桌子可以坐八个人,还可以不认识的人镶起坐,自己的菜在自己面前格格里烫起吃,中间一格是共用的。

还是那句话,重庆并非只有火锅、小面!就早餐而言,吃小面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本就是太一般的食物;那时候的早晨,一般都吃这些:小笼包子、湖北豆皮、伦教糕、杨州烧麦、芝麻糊,最差也是烧饼、油条、麻园、糍粑块、熨斗糕、糯米团、三角粑、白糖糕、发糕,每个机关单位、学校厂矿,也有伙食团。稀饭馒头,包子花卷、油条豆浆是有的,包子又分糖包子、菜包子、鲜肉包子、豆沙包子、酱肉包子……太多太多了!看得你眼花缭乱,听得你瞠目结舌,你还说重庆仅仅只有火锅和小面吗?

龙门阵摆得差不多了吧,我们也从朝天门走到了重庆宾馆附近了。往城外去,在重庆宾馆附近还有三家馆子,一家是永远长豆花店,一家是巴倒新华日报那边的回民食堂,另外还有一家是巴山汤圆,大井巷口附近,临江门公共厕所正对到,大家还记得吧?

离开民生路端头就进入中山一路,整个中山一路有六家餐厅,都是中档餐厅。分别是山城火锅馆、上海三六九、青年餐厅、宵香馆、红玫餐厅(这是个专卖甜食和早餐店,里头有好多故事),最后一家是靠近纯阳洞口子上的华中餐厅(曾叫一条龙餐厅)。

中一路与中二路是医院分开,往上清寺方向走,就是中山二路了,医院有儿童餐厅;在现重庆电力局旁有山东又一村,专做面食的,水饺、刀削面等等。现在的渝中区图书馆,曾经是两路口最好的商店:一楼全部是副食、糖果糕点,二楼三楼是餐厅,全称两路口副食品商场,后为耀华公司收购。在劳动大道旁,也就是文化宫中门斜对面,有一个嘉陵餐厅,就是在现在洞子火锅附近。

再往前走,到上清寺了,有家上清寺餐厅,算是上清寺地区最好餐厅了!主厨都是一级师傅,做经济实惠的传统川菜,比如:榨菜肉丝,干煸萝卜丝、椿芽烘蛋、家常鳝鱼……

川北凉粉和九园包子,因拆迁后就搬到上清寺地区,九园包子搬中山四路,川北凉粉搬太平洋广场,这是后话。

在抗日战争时期,好多外地人来到重庆,这些“下江人”带来了他们各自的饮食文化,有京菜、鲁菜、苏菜、粤菜、沪菜、浙菜以及他们带来各种各样的当家菜肴。

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国民政府于年5月1日发布“还都令”,宣布5月5日将返都南京!这样,在抗日战争前逃来大后方的各界人士及大量商贾如退潮般离开重庆,但也有一些餐饮人士留在这里继续经营。年后,公私合营,这些餐厅交了出来,市中区成立了饮食服务公司。从业人员继续从业,大师傅继续大师傅,再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那些出名的当家菜肴的制作,已经后继无人了。曾经沧海难为水,辉煌过的菜品,也只是停留在菜谱上,老前辈的口述中,文学作品的记载里……

---------------------------------------------------

-征稿启事-

关于重庆的历史文化故事,您可以在这里投稿

投稿为原创,经采用发布后,阅读量上,支付50元,上支付元,上00支付元稿费,并会在文章末尾开通赞赏功能,作者与平台按6:4的比例共享赞赏金。稿件发布一周之内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cxfw.net/wtrlwh/140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